高手小说网提供宋史最快更新火热版阅读 |
![]() |
|
高手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宋史 作者:脱脱、阿鲁图等 | 书号:10204 时间:2017/3/26 字数:18298 |
上一章 一十二百一卷 下一章 ( → ) | |
◎职官八(合班之制) ○建隆以后合班之制 中书令 侍中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已上为宰相。) 亲王、枢宏使、留守、节度、京尹兼中书令、侍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已上并为使相。) 尚书令太师 太尉 太傅 太保 司徒司空(旧仪,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在太保下。国朝以来,自太傅除太尉,今依此次序。其三师、三公之称如旧仪制。) 枢密使 知枢密院事 参知政事(旧在枢密使下。)枢密副使(旧在知院之上。) 同知枢密院事 宣徽南院、北院使 签书枢密院事(参政以下班位临时取奏裁) 太子太师、太傅、太保 左、右仆 ![]() ![]() ![]() ![]() ![]() 元丰以后合班之制 诸太师(旧制,太尉为三公,在太傅上,政和改为三少。) 太傅太保侍中中书令(政和二年,改左辅右弼,靖康后复。) 尚书令 少师 少传 少保(旧太尉、司徒、司空,政和二年改。) 尚书左、右仆 ![]() ![]() ![]() ![]() ![]() ![]() ![]() ![]() ![]() 唐令,定流內一品至九品,有正从上下阶之制。其后,升侍中、中书令为正二品,御史大夫、散骑常侍、两省侍郞为正三品,御史中丞正四品。谏议大夫分左、右,改将作大匠为监,太史局为司天监,置大监正三品,少监正四品上,丞正六品上,寺簿正七品上,主事正八品下,五官正五品上,副正正六品,灵台郞正七品下,保章正从七品上,挈壶正八品上,五官监候正八品下,司历从八品上,司辰正九品上。又置国子、五经博士为正五品上,左、右金吾卫上将军为从二品,左、右龙武、神武军大将军为正三品,将军为从三品。又置內侍监为正三品,少监从四品,改诸州府学博士为文学,在参军上。五代复置尚书令为一品,升右丞为正四品上,降谏议在给事之下。 宋初,并因其制,唯升宗正卿为正四品,丞为从五品。其军器监、少监,甲弩坊署令、丞、监作、录事,昭文馆校书郞,司辰、司历、监候,殿中诸署监事、计官,太常诸陵庙、太医、太公庙署令丞,医针博士、助教,摩按、咒 ![]() 建隆三年三月,有司上《合班仪》:"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东宮三太,嗣王,郡王,仆 ![]() 诏曰:"尚书中台,万事之本,而班位率比两省官;节度使出总方面,其检校官多至师傅、三公者,而位居九寺卿监之下,甚无谓也。其给事中、谏议、舍人,宜降于六曹侍郞之下;补阙次郞中、拾遗,监察次员外郞、节度使,升于中书侍郞之下。"乾德五年正月朔,乾元殿受朝,升节度使班在龙墀內金吾将军之上。 淳化三年八月,有司重定《合班仪》,诏升尚书令三师之上。四年,节度使升常侍之上,观察使在秘书监之上,防御、团练使在庶子之下,刺史在太子仆之下,又升诸行郞中于殿中侍御史之上,至道三年七月,令节度观察留后在给事中之上。大中祥符元年八月,升两省侍郞班常侍之上。 天禧三年十一月,令节度使班中书侍郞之下。其序班及视品之制,枢密使、副使、参知政事、宣微使并班宰相后。(枢密使不兼平章事者,立参知政事前,在宣微使下。至道三年升在上。大中祥符九年九月,诏自今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并以先后为次。宣徽使同。)资政殿大学士立文明殿学士之上。(旧文明殿学士在枢密副使之上,太平兴国五年移在下。)资政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在翰林学士下。(建隆三年,令翰林学士班诸行侍郞下,官至丞、郞者在常侍上,至尚书者依本班。淳化五年,升丞、郞之上。枢密直学士同。)龙图阁学士在枢密直学士上,龙图直学士在其下,仍少退。待制在知制诰之下。(景德元年,初置待制,赴內朝,其五⽇起居,止叙本班。大中祥符二年,升侍知制诰,仍在其下。)权三司使立知制诰上。带学士职者从本班。三司副使立少卿、监上。(官⾼者从本班,并为內品职。宮观副使立学士班。在翰林学士上,其学士为者,止本班。)判官立三司副使之下。(知制诰以上为者,从本班。)给、谏权御史中丞者,令正衙立中丞砖位。馀就本班。凡起复,皆如初授,在本官之末,亦有特旨令叙旧班者,內客省使视七寺大卿,景福殿使、客省使视将作监,引进使视庶子。宣庆使、四方馆使视少卿,宣政、昭宣、閤门使视少监。客省等副使视员外郞。皇城使以下诸司使视郞中,副使视太常博士。內殿承制视殿中丞,崇班及閤门祗候视赞善大夫,供奉官视诸卫率,侍 ![]() 皇亲之制:开宝六年,诏:"晋王位望俱崇,亲贤莫二,宜位在宰相之上。"太平兴国八年,楚王、广平郡王出閤,令宰相立亲王之上。(天禧四年七月先天节,群臣上寿,宰相阙,命泾王元俨摄太尉。) 景德中,皇侄武信军节度惟吉加同平章事。时驸马都尉石保吉先为使相,史馆引唐制,宗室在同品官上,遂升惟吉焉。大中祥符元年正月,有司上《都亭驿酺宴位图》,皇从侄孙內殿崇班守节与从侄右卫将军惟叙等同一班。上曰:"族子诸⽗,膊可同列?"乃命重行设位九年正月,兴州团练使德文言:"男侍 ![]() 至道二年,祠部员外郞主判都省郞官事王炳上言曰: 尚书省,家国蔵载籍、典治教之府,所以周知天下地理广袤、风土所宜、民俗利害之事。当成周之世,治定制礼,首建六官,汉、唐因之。自唐末 ![]() 今职司久废,载籍散亡,惟吏部四司官曹小具,祠部有诸州僧道文帐,职方有诸州闰年图经,刑部有详覆诸州已决大辟案牍及勾 ![]() ![]() 太宗览奏,嘉之。诏尚书丞、郞及五品以上集议。 吏部尚书宋琪等上奏曰:"王者六官,法天地四时之柄,百官之本,典教所出,望委崇文院检讨六曹所掌图籍,自何年不击都省,详其废置之始,究其损益之源,以期恢复。既而其议亦寝。 大中祥符九年,真宗与宰相语及尚书省制,言事者屡请复二十四司之制。杨砺尝言:"行之不难,但以郞官、诸司使同领一职,则渐可改作。"王旦曰:"唐设內诸司使,悉拟尚书省:如京,仓部也;庄宅,屯田也;皇城,司门也;礼宾,主客也。虽名品可效,而事任不同。唐朝诸司所领,惟京邑內外耳,诸道兵赋各归藩镇,非南宮一郞中、员外所能制也。朝廷所得三分之一,名曰上供,其他留州、留使之名,皆藩臣所有。今之三司即尚书省,故事尽在,但一毫所赋皆归于县官而仰给焉,故蠲放则泽及下,予赐则恩归上,此圣朝不易之制也。" 咸平四年,左司谏、知制诰杨亿上疏曰: 家国遵旧制,并建群司,然徒有其名,不举其职。只如尚书会府,上法文昌,治本是资,政典攸出,条目皆具,可举而行。今之存者,但吏部铨拟,秩曹详覆。自馀租庸筦榷,由别使以总领;尺籍伍符,非本司所校定。职守虽在,或事有所分;纲领虽存,或政非自出。丞辖之名空设而无违可纠,端揆之任虽重而无务可亲。周之六官,于是废矣,且如寺、监素司于掌执,台、阁咸著于规程,昭然轨仪,布在方册。家国虑铨拟之不允,故置审官之司;忧议谳之或滥,故设审刑之署;恐命令之或失,故建封驳之局,臣以为在于纪纲植立,不在于琴瑟更张。若辨论官材归于相府,即审官之司可废矣;详评刑辟属于司寇,即审刑之署可去矣;出纳诏命关于给事中,好封驳之局可罢矣。至于尚书二十四司各扬其职,寺、监、台、阁悉复其旧,按《六典》之法度,振百官之遗坠,在我而已,夫岂为难?如此则朝廷益尊,堂陛益严,品流益清,端拱而天下治者,由兹道也。 又以唐、虞之时,建官惟百,夏、商官倍,秦、汉益繁。施及有唐,六策咸在,自三公之极贵、九品之至微,著于令文,皆有员数。《传》云:"官不必备,惟其人。"盖阙之,斯可矣,若乃员外加置,苟非其材,故"灶下"、"羊头",形于嘲咏,"斗量车载",播厥风谣,国体所先,尤须慎重。窃睹班簿,员外郞及三百馀人,郞中亦及百数,自余太常国子博士、殿中丞、舍人、洗马,俱不下数百人,率为常参,皆著引籍,不知职业之所守,多由恩泽而序迁。 ![]() 又念昔者秦之开郡置守,汉以天下为十三部,命刺史以领之。自后因郡为州,以太守为刺史,降及唐氏,亦尝变更,曾未数年,又仍旧贯。今多命省署之职出为知州,又设通判之官以为副贰,此权宜之制耳,岂可为经久之训哉?臣 ![]() ![]() 又睹唐制內外官奉钱之外,有禄米、职田,又给防閤、庶仆、亲事、帐內、执⾐、⽩直、门夫,各以官品差定其数,岁收其课以资于家。本司又有公廨田、食本钱,以给公用。自唐末离 ![]() ![]() ![]() ![]() ![]() 凡品官,各设资考,课其殿最,归于有司,或历阶以升,或越次而补。国朝多以郊祀覃庆而稍迁官,考功之黜陟不行,士流之清浊无辨。陛下深鉴其弊,始务惟新。昨有事于明禋,但篇加于阶爵;虽矫前失,未振旧规。并乞依旧內外官各立考限,复令考功修举其职,每岁置使考校,以表尽公,资秩改迁,赏罚惩劝,一遵典故,以振滞淹。 又西汉以来,用秦武功之爵,惟列侯启封,或逾万户,至关內侯,或有食邑,不过数家百。自是因循,以至唐室,但食邑者率为虚设,言实封者岁⼊有差。迨及圣朝,并无所给,至于除拜之际,犹名数未移,空有食采之称,真同画饼之妄。 ![]() ![]() 又官勋之设,名品实繁,今朝散、银青,犹阙命服,护军、柱国,全是虚名, ![]() 又当今功臣之称始于德宗,扈跸将士并加"奉天定难功臣"之号,因一时之赏典,为万世之通规。近代以来,将相大臣有加至十馀字者,尤非经据,不可遵行,所宜削除,以明宪度。昔者讲求典礼,晋国以清,考核名实,汉朝称治。当文化诞敷之际,是旧间章咸秩之时,跂见太平,正在今⽇矣。 论者嘉之,然以因袭既久,难于骤⾰。 既而言者继请复二十四司之制。神宗既位,始命馆阁校《唐六典》,以摹本赐郡臣,而置局详定之。于是凡省、台、寺、监领空名者,一切易之以阶,元丰三年,详定所上《寄禄格》,会明常礼成,即用新制,迁近臣秩。初,新阶尚少,而转行者得以易。及元祐初,朝议大夫六阶以上始分左、右,绍圣中,罢之。崇宁初,自承直至将仕郞,凡换选人七阶,又增宣奉至奉直大夫四阶。政和末,自从政至迪功郞,又改选人三阶,文阶始备;而武阶亦易正使为大夫,副使为郞。其横班十二阶使、副亦然。继又增置宣正、履正大夫、郞,凡十阶,通为横班其后,复更开封守臣为尹牧,而內侍省悉仿机廷之号,六尚局之修,三降郞之建,及左辅、右弼、太宰、少宰之称,员既滥冗,名益繁杂,由是官有视秩,元丰之制,至此大坏。及宣和末,王 复请修《官制格目》,而边事起,讫不果成。 初,太平兴国八年五月,太宗作《戒谕百官辞》二通,以付閤门。一戒京朝官受任于外者,一戒幕职、州县官,朝辞对别⽇,令舍人宣示之,各缮写归所治,奉以为训焉。大中祥符元年,真宗以祥符降锡,述大中清净为治之道,申诫百官,又作《诫谕辞》二道,易旧辞,赐出使京朝官及幕职、州县官,其后,又作《文》、《武七条》。《文》,赐京朝官任转运使、提点刑狱、知州府军监、通判、知县者:一曰清心,谓平心待物,不为喜怒 ![]() ![]() ![]() 淳化元年,国子祭酒孔维上言:"中外文、武官称呼假借,逾越班制,伏请一切 ![]() 太宗时,郊祀行庆,群官率多进改。真宗初,右司谏孙何上言曰:"伏见家国抚有多方,并建众职。外则郡将、通守,朝士代行;关征、榷酤,使者兼掌;下至幕府职掾之微,或自朝廷选补而授。用人既广,推择难精。贡部上名,动逾千计;门资⼊仕,亦及百人。稍著职劳,即升京秩;将命而出,冗长尤多。每躬祀圆丘,诞敷霈泽,无贤不肖,并许叙迁。至使评事、寺丞,才数载而通闺籍;赞善、洗马,不十年而登台郞。窃计今之班簿,台、省、宮、寺凡八百员,⽟石混淆,名品猥滥。异夫《虞书》考绩、《周官》计治之法也。有唐旧制,郊禋庆宥,但进阶、勋而已,今若十年之內,肆赦相仍,必恐京僚过于胥徒,朝臣多于州县,岂惟连车平斗之刺,亦有败财假器之失。况禄廪所赋,皆自地征所来,须从民力,何必空竭公蔵,附益人私。已授者朘削既难,未迁者防闲宜峻,古人所谓"损无用之费,罢不急之官",正在此也,伏愿降诏书,自今郊祀,群官一例不得迁陟,必若绩用有闻、才名夙著、自可待之不次,岂俟历阶而升。至于省并吏员,上系与夺。"时左司谏耿望亦以为言,故咸平二年亲郊,止加阶、勋,命有司考其殿最而黜陟之。然三年差遣受代,率皆考课引对,多获进改,罕有退黜,而官籍浸增矣。 绍兴以后合班之制 诸太师、太傅、太保 左丞相、右丞相 少师、少传、少保 王枢密使 开府仪同三司 知枢密院事 参知政事 同知枢密院事 枢密副使 签书枢密院事太子太师、太傅、太保 特进 观文殿大学士 太尉 太子少师、少傅、少保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州牧 御史大夫 观文殿学士 资政、保和殿大学士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尚书 金紫、银青光禄大夫光禄大夫 左、右金吾卫上将军 左、右卫上将军 殿前都指挥使 节度使翰林学士承旨 翰林学士 资政、保和、端明殿学士 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学士 左、右散骑常侍 权六曹尚书 御史中丞 开封尹 尚书列曹侍郞 枢密直学士 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直学士 宣奉、正奉、正议、通奉大夫 左、右骁卫、武卫、屯卫、领军卫、监门卫、千牛卫上将军 太子宾客、詹事 给事中 承宣使 中书舍人 通议大夫 殿前副都指挥使 左、右谏议大夫保和殿待制 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微猷、敷文阁待制权六曹侍郞 太中大夫 观察使 太常卿 宗正卿 秘书监 马军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 马、步副都指挥使 中大夫 光禄、卫尉、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 中奉、中散大夫 內客省使 通侍大夫 枢密都承旨 国子祭酒太常少卿 宗正少卿 秘书少监 正侍、宣正、履正、协忠大夫 中侍、中亮大夫 太子左、右庶子 中卫、翊卫 亲卫大夫 知閤门事 殿前都虞候 马军都虚候 步军都虞候 防御使 捧⽇、天武四厢都指挥使 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 团练使 诸州刺史 左、右金吾以下诸卫大将军 驸马都尉 集英殿修撰七寺少卿 朝议、奉直大夫 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 尚书左、右司郞中 右文殿修撰 国子司业 少府、将作、军器监 都⽔使者 ⼊內內侍省、內侍省都知 宣政使 拱卫大夫太子少詹事、左右谕德 ⼊內內侍省、內侍省副都知 昭宣使 左武大夫 同知閤门事右武大夫 ⼊內內侍省、內侍省押班 枢密承旨枢密副都承旨 起居郞 起居舍人 侍御史 带御器械 尚书左、右司员外郞枢密院检详诸房文字 秘阁修撰 开封少尹。太子侍读、侍讲 尚书吏部、司封、司勋、考功、户部、度支、金部、仓部、礼部、祠部、主客、膳部、兵部、职方、驾部、库部、刑部、都官、比部、司门、工部、屯田、虞部、⽔部郞中 开封府判官、推官 直龙图阁 朝请、朝散、朝奉大夫 直天章阁 殿中侍御史 左、右司谏左、右正言 符宝郞 內行宝郞 枢密副承旨 武功、武德、和安、舂官、成和、夏官、成安、中官、成全、秋官、武显、武节、平和、冬官、武略、保安、武经、武义、武翼大夫 尚书诸司员外郞 直宝文阁 开封府司禄参军事 枢密院诸房副承旨 朝请、朝散、朝奉郞 直显谟阁 少府、将作、军器少监 诸卫将军 正侍、宣正、履正、协忠、中侍、中亮、中卫、翊卫、亲卫、拱卫、左武、右武郞 监察御史 直微猷、敷文阁 承议郞 中郞将 翰林良医 武功、武德、和安、成和、成安、成全、武显、武节、平和、武略、保安、武经、武义、武翼郞 太子中舍人 太子舍人 亲王府翊善、赞读、直讲、太常丞 判太医局 宗正、大宗正 秘书丞 直秘阁 左右郞将 奉议郞 大理正 著作郞 閤门舍人宣赞舍人 翰林医官 翰林医效 翰林医痊 两⾚县令 太子左右卫、司御、清道 监门、內率府率 七寺丞 秘书郞 太常博士 枢密院计议、编修官 敕令所删定官 陵台令 著作佐郞 国子监丞 诸王宮大小学教授 国子博士 大理司直、评事 训武、通直、修武郞、內常侍、少府、将作、军器、都⽔监丞监尚书六部门 开封府功曹仓曹户兵曹法曹士曹参军事、左右军巡使、判官 主管太医局 秘书省校书郞、正字亲王府记室 太史局五官正 御史台检法官、主簿 九寺主簿 閤门祗候 枢密院逐房副承旨 从义、秉义郞 太子诸率府副率⼲办左、右厢公事 忠训、忠翊、宣教郞 太学、武学、律学博士 太常寺奉礼郞、太祝、郊社令、籍田令 光禄寺太官令 五监主簿 宣义、成忠、保义、承事、承奉、承务郞 国子、太学正 武学谕 国子、太学录 律学正 太医局丞 京府判官 京府司录参军 承直郞 京畿县令 两⾚县丞 三京⾚县令 承节、承信郞 节度、观察判官 节度掌记书 观察支使 防御、团练判官 京府、节度、观察推官 军事判官 防御、团练、军事推官 军、监判官 节镇录事参军 京府诸曹参军事 军巡判官 儒林、文林、从事郞 京畿县丞 三京⾚县丞上、中、下州录事参军事 三京畿县丞。 两⾚县主簿、尉 诸州上中下县令、丞 从政郞 诸府司理、诸曹参军事节镇、上中下州司理、司户、司法参军 修职郞 京畿县主簿、尉三京⾚县、畿县主簿、尉 诸州上中下县簿、尉 城砦主簿 马监主簿 迪功郞 诸州司士、文学、助教 为官职杂 ![]() 官品 绍兴、乾道、庆元。先后修定,间有官、勋已从罢省,而令仍不废,今具载焉。 诸太师,太傅,太保,左、右丞相,少师,少传,少保,王,为正一品。 诸枢密使,开府仪同三司,特进,太子太师、太傅、太保,嗣王,郡王,国公,为从一品。 诸金紫光禄大夫,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太尉,开国郡公,上柱国,为正二品。 诸银青光禄大夫,签书枢密院事,观文殿大学士,太子少师、少传、少保,御史大夫,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尚书,左右金吾卫、左右卫上将军,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州牧,殿前都指挥使,节度使,开国县公,柱国,为从二品。 诸宣奉、正奉大夫,观文殿学士,翰林、资政、保和殿大学士,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资政、保和、端明殿学士,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学士,枢密直学士,左、右散骑常侍,权六曹尚书,上护军,为正三品。 诸正议、通奉大夫,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直学士,御史中丞,开封尹,尚书列曹侍郞,诸卫上将军,太子宾客、詹事,开国侯,护军,为从三品。 诸通议大夫,给事中,中书舍人,太常卿,宗正卿,秘书监,诸卫大将军,殿前副都指挥使,承宣使,开国伯,上轻车都尉,为正四品。 诸太中大夫,保和殿、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侍制,左、右谏议大夫,权六曹侍郞 七寺卿,国子祭酒,少府、将作监,诸卫将军、轻车都尉,为从四品。 诸中大夫,马、步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观察使,通侍、正侍、宣正、履正、协忠、中侍大夫,开国子,上骑都尉,为正五品。 诸中奉、中散大夫,太常、宗正少卿,秘书少监,內客省使,延福宮使,景福殿使,太子左、右庶子,枢密都承旨,中亮、中卫、翊卫、亲卫大夫,殿前马、步军都虞候,防御使,捧⽇、天武、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团练使,诸州刺史,驸马都尉,开国男,骑都尉,为从五品。 诸朝议、奉直大夫,集英殿修撰,七寺少卿,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尚书左、右司郞中,国子司业,军器监,都⽔使者,太子少詹事、左右谕德,⼊內內侍省、內侍省都知副都知,宣庆、宣政、昭宣使,拱卫、左武、右武大夫,⼊內內侍省、內侍省押班,枢密承旨、副承旨,骁骑尉,为正六品。 诸朝请、朝散、朝奉大夫,起居郞,起居舍人,侍御史,尚书省左、右司员外郞,枢密院检详诸房文字,右文殿、秘阁修撰,开封少尹,尚书诸司郞中,开封府判官、推官,少府、将作、军器少监,和安、成和、成安大夫,陵台令,飞骑尉,为从六品。 诸朝请、朝散、朝奉郞,殿中侍御史,左、右司谏,尚书诸司员外郞,侍讲,直龙图、天章、宝文阁,开封府司录参军事,枢密副承旨,枢密院诸房副承旨,武功至武翼大夫,成全、平和、保安大夫,翰林良医,太子侍读、侍讲,两⾚县令,云骑尉,为正七品。 诸承议郞,左、右正言,符宝郞,监察御史,直显谟徽猷、敷文阁,太常、宗正、秘书丞,大理正,著作郞,崇政殿说书,內符宝郞,正侍至右武郞,武功至武翼郞,和安至保安郞,翰林医官,閤门宣赞舍人,太子中舍人、舍人、诸率府率,亲王府翊善、赞读、直讲,判太医局令,翰林医效、医痊,武骑尉,为从七品。 诸奉议、通直郞,七寺丞,秘书郞,太常博士,枢密院计议官、编修官,敕令所删定官,直秘阁,著作佐郞,国子监丞,诸王宮大小学教授,国子博士,大理司直、评事,训武、修武郞,內常侍,开封府诸曹参军事、军巡使、判官,京府判官,亦畿县令,两⾚县丞,三京⾚县、畿县令,太史局五官正,中书、门下省录事,尚书省都事,为正八品。 诸宣教、宣议郞,御史台检法官、主簿,少府、将作、军器、都⽔监丞,寺、监主簿,秘书省校书郞、正字,太常寺奉礼郞、太祝,太学、武学、律学博士,主管太医局,閤门祗候,枢密院逐房副承旨,东、西头供奉官,从义、秉义郞,太子诸率府副率,亲王府记室,节度、观察、防御、团练、军事、监判官,节度掌记书,观察支使,京府、节度、观察、防御、团练、军事推官,诸州签判,节镇、上中下州录事参军,京府诸曹参军事、军巡判官,承直、儒林、文林、从事、从政、修职郞,京畿县丞,三京⾚县、畿县丞,诸州上中下县令、丞,两⾚县主簿,尉,诸府诸曹,节镇、上州诸司参军事,节度副使、行军司马,防御、团练副使,太史局丞、直长、灵台郞、保章正,翰林医愈、医证、医诊、医候,三省枢密院主事,守阙主事、令史、书令史,为从八品。 诸承事、承奉郞,(理亲民资序者,从八品,承务郞准此。)殿头⾼品,郊社、籍田、太官令,国子太学正、录,武学谕,律学正,太医局丞,忠训、忠翊、成忠、保义郞,挈壶正,京畿县主簿、尉,三京⾚县主簿、尉,诸州别驾、长史、司马,枢密院守阙书令史,为正九品。 诸承务郞,⾼班,⻩门內品,承节、承信、迪功郞,中、下州诸司参军,诸州上中下县主簿、尉,城砦、马监主簿,诸州司士、文学、助教,翰林医学,为从九品。 WwW.GaOshoUxs.cC |
上一章 宋史 下一章 ( → ) |
高手小说网提供脱脱、阿鲁图等最新小说宋史未减删章节未减删减全文阅读,宋史是脱脱、阿鲁图等编写的一部情节文笔俱佳的作品,值得网友火热版阅读,高手小说网最值得网友收藏的未减删减小说阅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