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小说网提供本立道生文集最快更新火热版阅读 |
![]() |
|
高手小说网 > 短篇文学 > 本立道生文集 作者:本立道生 | 书号:3521 时间:2016/10/14 字数:6723 |
上一章 镇古迷情 下一章 ( → ) | |
1、古镇名 佛宝古镇位于西南边陲四川省合江县城四五十公里处的大漕河畔。它大约兴起于清代初年的“湖广填四川”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当时镇很小,不过一二十户人家,百来人,只有一二百米长的小街,在一个小山岗的脊背上延伸。⾼⾼低低,起伏不平。在蒲江河的西岸看,它就像一艘泰坦尼克号客轮,亭台搂阁,屋宇⾼墙,层次分明,气象宏伟;细看又像一轮修长而微弯的明月,蒙蒙胧胧,好似仙境一般。一条⽩⾊溪小河环绕山冈,流⼊旁边蒲江河,直奔万里长江。 佛宝之名有多个,最早见于乾隆年间修订的《合江县志》,那是合江的第一部县志,提到南乡离城九十里有个“新场”嘉靖年间的《合江县志》又称“佛保场”,后改称“佛宝场”解放后,为了适应新时代,人们又叫“福宝场”,“福宝”一名成了今天古镇法定的名字。 据老年人说,在⽩⾊溪河西岸往北,现在的福宝双河街福宝林场一带,早年就有一个王家场,因为多次被火烧,就迁到东岸⾼地上建了一个王家新场。乾隆年间县志上记载的"新场",可以说就是这个王家新场。因为当时王氏家族迁居大漕河最早,房舍又多系王家修建,故名王家新场。老百姓图说话快捷,就省略了“王家”二字而直呼“新场”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都还这样称呼。 福宝的古老称呼“佛保”或“佛宝”,还有一些趣闻呢。相传较早时期的清源宮(又名川祖庙),北面没有修保坎,后来垮塌了。石工们重建挖地基,在川祖庙的院坝央中,挖出了一个⽟⽩⾊的圆乎乎的大石头。石工们觉得川祖庙是万寿山之首,地下的东西碰不得,石工们又将这个圆乎乎的石头埋在了川祖庙的地下。认为它是镇山之石,挖出来了肯定要出事。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的传开了,人们便认为这块圆乎乎的石头有“佛祖保佑”之意,故“王家新场”名“佛保”又认为这块⽟⽩⾊的圆石头是镇山之宝,故又名为“佛宝”老人们还说,福宝回龙街上有三宮八庙之说,庙宇多,香火盛,这又蕴含着老街的百姓受“佛祖保佑”,故名“佛保”“佛保”或“佛宝”之名就是这样来的。 2、回龙桥 福宝回龙桥建成于清道光十年(1830),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了。迄今还雄跨在⽩⾊溪河上。这是一座东西向的单孔石拱桥。桥全长25米,宽5。2米,拱⾼6米,桥跨度8米。这座桥是第三次选址在这里修建的桥,才建成今天这模样的。前二次是在回龙桥上游二百米处修建的平板石桥,因规模不大,无所依傍,经不住洪⽔的冲击,都倾塌了。回龙桥东头道光十二年立的“功昭永定’石碑称,主要是大绅粮韦登辉出了一大笔钱,又组织募捐,筹集巨资后才重建成的。 从“同结善缘”、“功昭永定”石碑上可以看到,当时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捐钱捐物,倾箱解囊。回龙桥东头佛宝旅游接待处办公室,一进门的右手边墙上石碑就刻有捐款者的名字,这些不为人所知的名字将同回龙桥一样永存。在清朝晚期,一个镇能承建这样浩大的工程,充分表现了福宝民人的“乐善好施”和非凡的勇气。所以此桥再修复建成后当时名叫“永定桥”该桥建成后石工们又在桥洞顶中间吊了一把宝剑,据传是为斩除一到山洪暴发可能拱塌桥的出⽔蛟龙的,故名曰斩龙剑。这似乎很灵验,以后石桥就再也没有垮塌过了。以前四川的很多地方修建的石桥洞顶央中多挂有这样的宝剑。回龙桥洞顶的宝剑直至“文⾰”时才被人取走。 传说回龙桥竣工之前也很有趣。当时桥面石板都铺砌得差不多了,但就是桥面央中一封桥处不知用那块石料合适。安放上去,不大就小,不小就大,找来找去,石匠掌墨师(匠人的牵头人)都没有办法。他就到方圆几十里的地方去找,最后寻到一户孤寡老太婆家。老太婆说其它石头倒没有,你看看这块猪槽石要得不?石匠掌墨师看了看觉得好象可以,就搬回来往回龙桥桥面央中一空缺处一放,啊呀!天⾐无 ![]() 回龙桥的建成,方便了过往的行人,繁荣了古镇的经济。它历经一二百年的风风雨雨,山洪冲撞,河⽔浸泡,如今却安然无恙。可见它的坚固。事实上,回龙桥桥址选择在今天的地方,是非常科学合理的。桥西头桥墩建造在硬坚的石壁上,桥东头桥墩又建造得非常结实牢固。况且⽩⾊溪从上游飞奔而来的洪⽔流⼊桥洞时,已经经过了回龙桥上游二三十米远一拐弯处的缓冲,洪⽔的冲击力已大大减小,再加之蒲江河⽔⽔位抬⾼,又阻击了上游河⽔的冲力。回龙桥的选址,不仅科学合理,给人们出行提供了方便,还增加了古镇的美观。 还值得一提的是回龙桥石料质硬质美,凿打精细,一丝不苟,滴⽔不漏。安放精确到位,纹丝不动。这些都保证了回龙桥的坚固耐用。它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物质的和精神的财富。站在桥上看桥的北侧面桥拱龙门石(桥洞顶中间那块长条石),向上游雕刻有一个龙头,只可惜龙下颌已被打掉。桥南侧面向下游龙门石上雕刻的是龙尾巴,已被“文化大⾰命”时期的红卫兵闯将们砸掉了,只留下一些痕迹。它的桥面呈拱形,这样不会积聚雨⽔又不长青苔,路也就不光滑。桥栏杆⾼与人 ![]() 原来桥两头南侧都有一棵大⻩桷树,两棵树几乎长到了一起。苍翠 ![]() ![]() ![]() ![]() 回龙桥东桥头旁边,有一座古庙——名五祖庙。它是人们生活中的裁判神庙。庙宇虽然不大,但庙內柱子底座上的雕刻神怪奇特,兽不像兽,人不像人。人们称之为怪。庙堂正中的神灵早已不见。但见这座庙宇的几 ![]() ![]() ![]() ![]() ![]() 五祖庙还是人们到这里来断是非求生子的神奇地方。一次有个王家婆婆丢失了五块大洋,她就认为是附近的刘二娃⼲的,刘二娃又死活不承认。王家婆婆就说到五祖庙来打赌发誓。刘二娃也说可以。他们把香烛点起,纸钱烧起。一个说污蔑我的不得好死,一个说栽污我的过不了年。结果硬是刘二娃没有过到年底就摔下悬崖摔死了。五祖庙灵验的很就越传越远了。还有一对杨家夫妇多年无子,他们抬着 ![]() ![]() 3、回龙老街 过回龙桥往右拐,就可以看到福宝古镇回龙街,自北向南蜿蜒而去,⾼⾼低低,一起一伏,斗折蛇行,忽隐忽现。回龙街全长大约二百六十米,石阶二百余级。它修建在明月山上,明月山实际是一个修长而微弯的小山冈,它像明月,又像马鞍,更像一个匍匐在地上的驼背的老人。若站在古镇东面岩口山的山 ![]() 回龙街依山就势,上坡又下坡。从南端岩口山脚的火神庙出发,下二十二级台阶,再经 ![]() ![]() ![]() ![]() ![]() 一个人静静的漫步在回龙老街上,仿佛回到了远古,街道两旁鳞次栉比的木制结构的民房,一间挨着一间,你的墙壁共用着我的墙壁,我的墙壁共用着你的墙壁,体现着先人的居住风貌。那房顶上的黑黝黝的泥土烧制的陶瓦,诉说着岁月的流逝。修建的房屋,似乎也没有统一的规划,王氏家族较早建房,后来的只要王大爷同意,就你一间我一间的逐步修起来。一般人都只能修一层,有功名德行有权势地位的,可以修多层,像⽪家、刘家、王家。⽪达才和刘汉民家,不仅房屋修得⾼修的大,为防土匪打劫,还修有五层的碉楼。各家门前的走廊,也修得宽窄不一,做工也不一样。有的凿打得十分精致,有的凿打得又比较 ![]() 但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古镇街道上的台阶又是那样整齐划一,规规矩矩,大小长短厚薄几乎都一致。那些台阶上的石料,短的一二米,长的四五米。重的有四五百斤,甚至数吨。这可以说就是公益事情了,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齐心协力。我的耳边似乎还萦绕着修建街道、台阶的叮叮当当的凿子锤子的声响,“嗨哟!嗨哟!”的劳动号子。我想不这样,那台阶断不能修成今天这两百多级的规模。福宝民人素有“乐善好施”,吃苦耐劳的品格。那石板、台阶被人践踏磨擦凹陷下去的痕迹,印证了当年回龙街上人来人往,摩肩接踵,笑语喧哗,客商云集。可以想象那时福宝古镇的热闹和繁华。在福宝回龙湾新区开发以前,回龙街都是这样,是福宝山区民人商品 ![]() 古镇回龙街的景观,也有许多值得人玩味的地方。如街的两端,从⽩⾊溪西岸走上回龙桥的时候,正好面对着经堂山巍峨的尖峰,给人很強烈的印象,桥的位置和方向显然是经过推敲的,选择的非常好。街道两边的房子多是木结构的,朝街道这一面,全用一块一块的木版镶嵌而成,木版宽有二十厘米,长有三米四米的,厚有五六厘米。木版就地取材。板壁虽经多年岁月的洗礼,⽇晒雨打,但金光灿灿。与僵硬冷峻的砖房比较起来,木结构的房子显得亲切柔和,更有历史的沧桑 ![]() ![]() ![]() ![]() 山顶平坝走完,往东南方下几步台阶,有一座两层楼房建造得非常精美别致,门前两 ![]() ![]() ![]() ![]() ![]() ![]() ![]() 再下三两步台阶,继续往东南走,街道东侧的万泰木行不能错过。万泰木行是全镇最讲究的房子,样式规矩,做工考究。房子后⾝央中有座碉楼,前檐下还余下有一只雕花牛腿。雕花牛腿雕刻的內容很丰富,有亭台楼阁,有花草树木,有飞禽走兽,还刻有一百多年前山区里难得一见的菠萝。可以看出,房屋主人是一个很有见识的人,又希望一家人幸福,富贵,长寿。细细观赏这难得的雕刻艺术,领味其中蕴含的寓意,不会是“⼊得宝山空手回”吧。万泰木行的山墙(也是防火墙)是拉弓式的空斗砖墙,前沿镶砌石头,在石头前刻有一副对联。对联在“文化大⾰命”中被红卫兵凿掉了,但下联还依稀可辨,是“点缀溪山在市阛”从小就在福宝场生活的七十多岁的龚在书老伯说,这座房屋是万泰号木行的“柜上”(即公司总部)。龚老伯还告诉笔者,这座房子原主人是县团总汪星五的。难怪建造得那样有档次。与其它那些颤悠悠的木制结构的房子比较起来很独特牢固。这座房屋就是今天住起也很舒服。冬暖夏凉,防火防盗。仅是光线差一点。十多年前就是福宝农行办公地。 站在万泰木行前的古街道上,看对面保存较好的火神庙,与万泰木行这面遥相呼应。人在这儿不会 ![]() ![]() 从万泰木行往下走四十六级台阶,到天禄阁十来米长的平坝小憩。这里原来是非常热闹的茶馆。电影《狂》、《山桃》、《傻儿司令》等多部影片都曾在这儿拍摄。人们至今还津津乐道。天禄阁往南拐是道角仓,道角仓街口狭窄,仅容一二人通过,真是一人把口,万人莫过。在动 ![]() 我们走到岩口山的半山 ![]() ![]() |
上一章 本立道生文集 下一章 ( → ) |
高手小说网提供本立道生最新小说本立道生文集未减删章节未减删减全文阅读,本立道生文集是本立道生编写的一部情节文笔俱佳的作品,值得网友火热版阅读,高手小说网最值得网友收藏的未减删减小说阅读网 |